美院首页  本站首页  部门简介  人大政协  党派工作  民族宗教  侨务工作  “四史”学习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四史”学习>>正文
 
“四史”学习线上“云考察”第三站——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2020-11-30 10:39  

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通枢纽,国民党军巩固江淮、屏障南京的重要军事基地。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外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筹领导和总前委的直接指挥下,在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与80万国民党军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历史上的奇迹。这一战役致使国民党军南线精锐兵团被歼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遂告解放。

淮海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南京,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吧,紧跟着我们的步伐,就让行动成为唯一的意义,透过时光缝隙,轮回中的你我,去亲眼见证往日的历史。下一站——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简介

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建在淮海战役纪念塔的东南,这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馆顶是琉璃瓦,中间是庑殿重檐门廊,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1965年落成开放,陈毅元帅题写馆标。

1959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1960年奠基,1965年建成开放,占地79万平方米。后又陆续建设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淮海战役碑林、徐州国防教育馆、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纪念建筑。

2007年7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设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淮海战役全景画馆建成开放。2007年7月17日,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经过三年建设,全部完工并免费对外开放。

学习资料

战役期间,国民党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集结了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孙元良、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第一、第三两个绥靖区部队,加上后来增援的黄维兵团,计7个主力兵团,两个绥靖区部队,共80万重兵,由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在“守江必守淮”的方针指导下,作攻势防御,举行徐蚌会战。人民解放军为就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于长江以北,集中了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另一个军,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加上地方武装,共60万人。于1948年11月6日,在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方圆约8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 孤立徐州

战役发起后根据中央军委首歼黄百韬兵团的指示,华野迅速南下,矛头直指黄百韬兵团。此时,黄百韬兵团正奉命从新安镇向徐州收缩。华野集中14个纵队的兵力,勇猛追击,截击,迂回包围该敌。11月8日,守备贾汪地区的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3个半师举行战场起义,华东野战军迅速通过该部防区,直插陇海线,迎头截住黄百韬兵团的退路。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圩地区。与此同时,中野在徐州以西全面展开,首歼一八一师,继而攻克宿县,隔断徐、蚌。两大野战军密切协同,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合围。为确保全歼黄百韬兵团,华东野战军坚决阻击了徐州邱清泉、李弥兵团的增援。碾庄战场激战至22日,黄百韬兵团全部被歼,司令官黄百韬毙命身亡。此阶段,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8个军部(含起义、投诚部队),18个整师,计17.8万余人,使徐州之敌完全陷入孤立,为战役顺利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 合围杜聿明集团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国民党军统帅部为挽救败局,以徐州邱清泉、孙元良兵团,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同由豫南来援的黄维兵团南北对进,企图三路会师,打通徐蚌交通线。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再歼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南北阻击,中间围歼的作战方针,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徐州、蚌埠之敌在人民解放军顽强阻击下,进展缓慢。至此,国民党军南北对进,三军会师的计划被彻底粉碎。徐州之敌被迫弃城西撤,华野立即发起全线追击,于12月4日将杜聿明指挥下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包围在陈官庄地区。12月6日,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全歼该敌,司令官黄维被生俘。此阶段,为夺取淮海战役全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战场休整 全歼杜聿明集团

黄维兵团被歼后,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集团在解放军重重包围下,完全陷入绝境。为配合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进行了20天的战场休整。1949年1月6日,华野对拒不投降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最后总攻。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毙命身亡,第十三、十六兵团司令官李弥、孙元良化妆潜逃。至此,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历经三个阶段,66天的浴血鏖战胜利结束。

整个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22个军部、56个整师,共计5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战争评价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的结果。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统帅部的决心一变再变,各兵团互不配合,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失去了人心。对于这一战役,作战双方对胜败的原因都进行过总结。

国民党军方面,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认为此次战役,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他总共列举了十三条失误,主要有:对进退大计,迟疑不决,结果临时应战,而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会战,以致形成兵力、态势上的劣势;顾虑长江与淮河防务,结果处处顾虑,处处薄弱,以致分散了兵力;战区间协同不良,兵力转用欠灵活,尤其是黄维兵团未能及早东进参战,失去战机;杜聿明放弃徐州,本属冒险,却不能发挥勇敢果断精神,以迅速的行动击破解放军,以致陷全军于危殆;各部队长个人之间,平时精神上有隔阂,战时不能有效协同,以致虽有大军,也难发挥最大合力。

国民党统帅部战后检讨说:失败的主要原因,乃为战略错误,其次为战术缺乏改进,难以支持战略。其他如持续战斗力之保持,战斗力统合发挥及反情报等方面,均有重大错失。

共产党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将粟裕在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中央军委、毛主席、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团、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到会各同志机动灵活的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辛劳的英勇作战。

陈毅在1951年2月11日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介绍淮海战役的情况,概括说明决战胜利的原因:一是敌人错误判断,认为我们没有力量,不会集中兵力与他决战。二是在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主要以近战夜战,发挥我们的长处。三是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实际上成为五百万对八十万,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四是战役过程很艰苦,好比钝刀切脖颈,难以一下把敌人歼灭,是靠战士勇敢、献身精神和天才的创造力来完成战略战役上的正确决策。五是发挥了政治攻势的作用,在战役中敌军有五个师起义,一个师投诚。在俘虏政策上,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敌人实行分化。在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正如中野在《双堆集作战总结》中所说的,作战中的物资供应,是达到较圆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还是医疗救护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陈毅对尤金特别强调,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淮海战役战争意义

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也就失去了蒋介石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军控制下,解放军已直逼长江,下一步攻击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浙沪地区。

就全国战局而言,辽沈、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五大战略集团中,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和东北集团已不复存在,华北集团也危在旦夕,尚存的华中、西安两集团,在解放军不断打击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组建的京沪杭汤恩伯集团,实力很弱,这三个集团已构不成主力集团。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已是解放区,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区,国民党只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南半壁,但随着精锐主力的丧失,也已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国民党政治上的危机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派系间的权利争斗,趋于白热化。白崇禧利用国民党政权极为不利的形势,于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随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参议会的支持。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新年文告,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然而此时,要和要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手中了。行政院院长孙科未经蒋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迁往广州,宣布迁政府于广州,并表示反对与中共谈判,号召继续与中共进行战争,企图在外国势力支持下,经营华南。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动,惶惑不安。各轮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只,以供国民党政府紧急征用。各级政府官员,争相逃往香港、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物也开始撤离南京迁往台湾。

在此之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淮海战役的失利,迫使国民政府加紧从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管。国民党中央党部仅剩十余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员逃离了南京。就连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也忙于撤退人员及家属。李宗仁回忆到:徐蚌会战已近尾声时,中国共产党全盘胜利已成定局,京沪震动,人心惶惶,国内外许多民意机关,甚至统兵作战的高级将领,都认为前途无望。

四面楚歌的蒋介石,在这样局面下,只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经过精心策划和部署,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将总统之职交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后遥控指挥。

对于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统帅部在战后检讨中,不得不承认:国军遭受之失败,影响全局,最为重大,尤其是华东地区。由于国军在徐蚌决战中,主力兵团全部被歼,致使国军再无力与解放军主力决战。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国民党的完全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认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崩溃了。桂系一时间倍感扬眉吐气,甚至想大干一场。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珍贵文物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这是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野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电报中提出首歼徐州以东黄百韬兵团及“攻济打援”等作战方针与部署,在第一阶段得到完全的成功,只是战役的发展比预计的更为顺利,因而胜利也比预计的更快更大。该电后作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发表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前委的电文

随着淮海战役战局的发展,华野、中野并肩战斗,战役规模、战区范围越打越大,后勤支前任务非常繁重。为此,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指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总前委,由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一切。总前委的成立,使淮海前线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对及时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协调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战区党政军民全力支前,争取淮海战役的全胜,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淮海战役总前委使用的电台、手摇发电机

这里展出的是总前委接受中央军委指示,指挥部队作战用的通讯器材。总前委对战役的指挥通常由刘陈邓三位常委酝酿决定,用电报、电话同粟裕、谭震林磋商实施。战况紧急时由常委临机处置,重大问题报告军委。战役期间,总前委坚决贯彻中央军委指示,民主决策,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建议,有效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后勤支前工作。一封封电报从总前委指挥部发出,及时将战场情况上传下达,为夺取战役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雨同舟

征程回忆

奋战淮海战场——向守志

淮海战役是由党中央、毛主席指挥,由邓小平任书记的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总前委组织实施的。

遵照毛主席和总前委的指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歼灭黄百韬兵团,以6个纵队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中原野战军在郑州战役后,迅速东进,斩断津浦铁路徐蚌段,阻敌北援,孤立徐州。

10月31日,我旅奉命留第78团继续担任郑州城防,主力由郑州乘火车沿陇海路东进,先是抵达开封。早晨到达城里时,只见满目疮痍,到处弹痕累累。前方战役在召唤,我们来不及叹息,日夜兼程开赴淮海战场。由于郑州战役的重大胜利,我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了自己,部队编制满员,弹械充足。尤其是广大指战员充分认识到淮海战役是毛主席亲自指挥我两大野战军与敌刘峙、杜聿明集团决战,歼灭该敌就可早日打过长江去,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因此,开进途中,全旅指战员即下最大决心,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团结一致,去争取胜利。经半个月战备行军,11月15日,我旅进抵津浦线上徐州南面的宿县。此时,敌黄百韬兵团已被围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为保障歼灭该敌,16日我旅受命于固镇县任桥集(宿县东南35公里)一线构筑防御阵地,阻击由蚌埠沿津浦线北援之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19日,李延年兵团第99军全部(2个师)沿铁路东侧向我进犯,其第92师275团沿铁路向我大杨庄、任桥车站进攻;第99师先头攻占李铺溧涧村后,占领仲兴集,该师第297团经棠棣铺向我小庙圩子、任桥集进犯,对我阵地连续发动十多次猛烈攻击。我除以火力给敌军杀伤外,并以小部队不断反击敌人。激战至16时后,敌2个师在山炮6门、化学迫击炮2门支援下,全力合击我小庙圩子、任桥集。我部亦全线向敌反击,以第76团向方家、仲兴集出击,途中俘敌一人,令其领路,顺利歼敌1个排;以第77团向刘湖出击,该团第1连突入村内,当即俘敌200余人,缴

获重机枪5挺,因遭遇之敌兵力多(约4个营),我后续部队被切断,该连迅即撤出。战斗至19时结束,共俘敌300余人,毙伤敌1000余人,与豫皖苏独立旅重创了敌第99军和55军,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11月初,当黄百韬兵团被围、我军逼近徐州城郊时,蒋介石下令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由蚌埠,黄维兵团由信阳驰援徐州。津浦铁路徐蚌段被我军斩断,李、刘两兵团被阻;黄维兵团也于11月18日被我军阻击于蒙城地区。

11月22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华东野战军全歼了黄百韬兵团,解放了徐州以东、以北广大地区;我中原野战军已斩断了徐、蚌之间的联系,解放了徐州以南、以西广大地区。从而陷徐州敌人于完全孤立地位,使援敌黄维、刘汝明、李延年3个兵团无法与徐州敌人靠拢,为我而后各个歼灭敌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正向宿县前进的黄维兵团进至浍河以南赵集地区。总前委根据毛主席11月23日指示,决定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歼灭比较孤立、突出的黄维兵团。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围歼该敌;以华东野战军另一部接替我纵队和豫皖苏独立旅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徐州以南阻击杜聿明集团,保障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辖第10、14、18、85四个军及第4快速纵队等,共12万余人。装备精良,全部是美械装备,加之反革命教育很深,反动统治极严,因而在战斗中有一定的顽固性。然而该敌此次东援,经我沿途辗转牵制、阻击,被拖得相当疲惫,更受我军辽沈战役胜利和黄百韬兵团覆灭的影响,士气低落。

我们第9纵队受命与第4纵队、豫皖苏独立旅由陈赓司令员、谢富治政委统一指挥,并肩位于浍河以北,正面阻击敌人,粉碎其北进企图,配合主力包围歼灭该敌于淝河、浍河之间地区。

11月23日,我旅奉命占领宿(县)蒙(城)公路以东,在浍河以北小周家、周园、大谢庄(宿县西南11公里)一线,协同公路西侧之第4纵队,阻击国民党军第18军、10军进犯。当晚,我旅连夜占领阵地,构筑工事。24日,敌由南坪集东西一线,渡过浍河向北进攻,其主要突击方向为公路以西我4纵队第10旅阵地和我旅冯庄阵地,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激烈。我旅以炮兵先敌开火,将敌击退。25日,敌发觉我军从东、西、南3个方向向其合围,便仓皇向浍河南岸退缩。我旅乘敌撤退之机,于当日黄昏占领东坪集及其东、西两侧浍河北岸地区,配合主力,历经数昼夜激烈战斗,击退敌人无数次进攻。在我稳如泰山般的严防死守面前,敌人留下了一大片尸体,无法前进一步,迫使放弃北进企图。我军主动出击,将敌人压迫到双堆集地区,创造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有利条件。当夜,该敌即四面为我包围于宿县西南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狭小地区。

蒋介石派出300多架次飞机飞临双堆集地区,从空中支援黄维兵团。但我军阵地与敌人阵地犬牙交错,交织在一起,在空中难以分辨,敌机即不敢扫射,也不敢投弹,只能在空中虚张声势而已。敌机投下的大量饼干、烧饼、罐头等食品,有许多都落在我军的阵地上,被我们的战士拿来改善生活。几十年后,一位国民党空军上将的女儿与我的女儿相识,两人后来成为好友,她曾笑着对我女儿说:“向伯伯好厉害啊!听我父亲说,徐蚌会战时,我的父亲在天上飞,向伯伯他们在地上追,天上飞的败给了地上追的”。

黄维兵团鉴于北进企图不能实现并陷于我军合围之中,乃改变计划,企图向东南方向突围,与固镇附近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靠拢。为全歼该敌人,11月26日,中野首长命令全线向敌紧缩包围。以4纵、9纵及豫皖苏独立旅,由北而南强渡浍河,向敌侧背实施猛烈出击。我旅奉命由东坪集强渡浍河,占领南岸刘庄、李家,向敌压缩。东坪集村南河面上有木桥一座,桥的中间两孔已为敌破坏。河床宽约150米,河幅50米,水深约2米,不能徒涉。我当面刘庄、李家守敌为第14军10师29团的2个营,依托河岸仓促占领阵地,于河堤上筑有简易地堡群,敷设鹿砦,妄图阻止我军渡河。26日19时,阴云密布,天空漆黑,第76团2营7连利用敌人炮火封锁的间隙,秘密地架好了被敌破坏的两孔桥梁,并新架了一座便桥。20时,该团2营在旅、团炮兵火力急袭10分钟掩护下,5分钟即冲过浍河桥,突破敌防御前沿。在连续击退敌3次反扑后,乘势占领刘庄、王庄。该团3营紧随2营过河后,乘胜突入李家。敌依托李家村西北房屋顽抗。此时,旅二梯队第77团投入战斗,协同该营歼灭李家守敌,并乘胜占领陈庄,又在第27旅协同下占领张庄。

战至27日凌晨4时,敌第29团2个营除少数逃跑外,均为我歼灭。我旅控制了王庄至陈庄一线浍河南岸阵地。与此同时,我东、西两侧友邻部队均突破浍河,进至南岸一线。27日,敌集中4个主力师,在大炮、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掩护下,向双堆集东南方向我野战军第6纵队阵地攻击,妄想突围,但均被击退。国民党军第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在此次突围中率部起义。乘敌慌乱不堪,在野战军首长统一号令下,我旅全线出击。我第76团和第77团并肩向南突击,连续攻占杨老家、白圩子、李八集诸地。第77团攻占至大韩家,协同第27旅将敌第14军山炮营歼灭。第76团1营勇猛地突入双堆集东北3公里之沈家湖敌第10师师部,遭敌密集火力反击,加之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上,又撤了回来。整个上午,敌我双方共20余万人马,在直径不到10公里的开阔地里相互冲击、厮杀,经历了一场大的集团混战。我先头部队和敌交错穿插在一起。至下午3时,阵地才稳定下来。经一天的激战,将敌重创。我第77团2营政治教导员黄鹰同志在攻击大韩家战斗中英勇牺牲。

28日起,敌近10万人被迫蜷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不足8公里的狭小地区内,利用居民点,星夜构成环形防御阵地,企图固守待援。敌第12兵团部位于双堆集东北的小马家,并在双堆集与金家间修建临时机场。敌第18军和85军位其以南、西南方向,第10军和14军位于其东北方向,第10军114师位于张圩子、张小庄地区。此后,敌每天以数个团向外出击,企图扩大阵地,但均未得逞。我们则抓紧时机,整顿了组织,配备了干部,并反复进行了歼灭黄维兵团对淮海战役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的政治动员,开展军事民主,总结战斗经验,研究战法。此时,我第78团由郑州胜利归建,并带来经过审查和诉苦教育的郑州战役解放战士700余人补入部队,战斗力有了新的增强。

由于敌人以房屋为依托,以地堡为骨干,把一辆辆汽车堆上沙袋和泥土,构成野战阵地,决心死守待援,战役已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攻坚战。但敌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渐渐的人没有粮食,枪没有弹药,陷入了困境。

经过7昼夜反复争夺,敌被我铁桶般严密包围。黄维见突围无望,遂组织残部继续顽抗。我当面之敌第10军、第14军防御后刘庄、金庄地区,以村落为基点,构成核心阵地、主阵地、外围阵地等3层纵深环形防御体系。各层阵地主要依靠地堡群构成三角形、梅花形据点,村与村之间可以互相火力支援,互为掎角,每个阵地又能独立作战。此外,敌又以交通壕互相贯通,以外壕、鹿砦等对阵地前、阵地内组成多层次的副防御设施,阵地前沿及纵深组成交叉火网,一旦前沿阵地失守,则从两翼侧实施火力逆袭,以求恢复前沿阵地。但此时敌总兵力已损失三分之一,战斗部队已损失五分之二,饥寒交加,士气沮丧。为歼灭该敌,中原野战军首长于12月5日发出了对黄维兵团的总攻作战命令。以第4、第9、第11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为东集团,由陈、谢首长指挥,攻歼双堆集以东之沈家湖、张圩子、李八集、“四个杨庄”的守敌第14军残部及第10军75师和114师。我旅受命协同第11纵队一部攻歼张圩子之敌。

早在两天前,我以第78团接替了第27旅小韩家、张小庄阵地,并由此向张圩子挖掘交通壕,第76团挖掘由白圩子以南经白小庄以西直达张圩子西北的交通壕,在敌火力威胁下,连续3昼夜进行了工程浩大的近迫作业,挖好了3条交通沟并以多条支沟连贯,将攻击出发阵地推抵敌鹿砦前40米处。第78团2营副营长李华同志,在击退敌人反扑中英勇牺牲。

张圩子守敌为第75师223团,原系第11师32团,为黄维兵团的主力部队之一,曾被誉为“青年团”,战斗力强,常利用我炮火间隙,以短促火力阻击我军的突围。守敌在张圩子村构筑了以地堡群为核心,已交通沟、堑壕相连接的环形防御体系,既能扼守前沿,又有纵深配置,既可得到双堆集方向敌兵团炮火支援,又有随伴炮兵直接支援,在其前沿构成锦密的火制地带,对我军进攻部队造成了较大杀伤。

我旅以第78团依托张小庄(张圩子东北),由张圩子东北及正东实施主要突击,以堡夺堡,以沟夺沟,向敌人“心脏”部队攻击。6日16时,经我炮火准备,将敌前沿工事部分摧毁。17时20分,78团1营发起冲击,进至敌鹿砦前20米处,由于错误地以火力队指挥突击队,使第2连先头排大部受自己火力误伤,攻击受挫。第3连由2连左侧投入战斗,刚跃出交通壕,即遭敌火力压制不能前进。同时,该团第2营突击亦未奏效。战斗至24时停止。

7日,我旅调整部署,仍以第78团由张圩子村东及东北实施主要突击;另以第76团由张圩子西北实施突击,以山炮4门前移至距敌150米处实行直接瞄准射击,各突击分队掌握有随伴火力队,以摧毁敌之残存火力点,保证突破敌人的防御阵地。

7日18时,我部开始炮火准备。第1次15分钟急袭射击,将敌前沿工事大部摧毁。第2次急袭射击后,即发起冲击。我第78团突击连(第4连)由村东北角一举突入敌阵,第一梯队(第1、2营)迅速向西南发展。接着,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动作勇猛,与敌逐壕逐堡争夺,迅速消灭了敌人2个营部及1个连部,打乱了敌人的指挥体系。与此同时,第76团3营11连由村西北角突破成功。3营营长马振岐3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团第二梯队(1营)投入战斗后,沿交通沟发展,以堡夺堡,连克敌集团工事4处。第3连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将剩余17人编为2个班,继续顽强战斗,攻克了敌人最后一处集团工事。同时,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亦由村东南突破,与我协同作战。至24时,敌大部被歼,遗尸满沟。8日4时,残敌被全部肃清。此次战斗,全歼敌第223团,为我军由东北方向向敌纵深发展打开缺口,创造了极其有利条件。战斗中,我第78团参谋长陈鸿汉同志和第76团3营教导员路光华同志光荣牺牲。

11日,第27旅协同第4纵队攻克了敌第14军军部所在地杨圩子。我旅奉命协同左邻第11纵队31旅攻取敌75师工兵营据守的杨子全村;第27旅81团攻取杨老五村,以互相策应。15时30分,我炮火对敌杨子全村前沿阵地进行破坏射击。经炮火准备30分钟后,第77团3营与友邻部队一举突入杨子全村。残敌仓皇向杨老五村方向逃窜,我第3营立即跟踪追击。此时,第27旅81团已占领杨老五村前沿阵地,逃敌在我前后夹击下,大部被歼,其中1个连向我投降。

敌黄维兵团遭我军连日围攻,伤亡惨重,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动摇恐慌,向我投诚者日益增多,其核心阵地双堆集及其以北地区,已直接在我军八二迫击炮火力控制之下。我军攻占杨子全、杨老五等据点后,双堆集东北方向仅留杨四麻子村惟一孤立据点,该地守敌为第75师224团团直及其1个营。

14日,我旅奉命在第11纵队协同下,攻击杨四麻子据点。旅以第77团由杨四麻子村正东实施主要突击,二梯队第76团跟进向敌纵深发展。

是夜,第77团进入杨老五村阵地进行战前准备,首先进行土工作业,改造和加修了3条一人多深的交通壕,直伸至杨四麻子村敌阵地鹿砦前沿,并构筑了火力阵地。我在阵地前线召集团和各营及炮兵指挥员,进行现地勘察,具体研究和区分了任务,制定步炮协同计划。15日3时,部队及火炮隐蔽进入阵地,拂晓前全部伪装完毕。为弥补攻坚战斗中炮兵火力不足,该团采用群众创造的迫击炮抛射炸药包和汽油筒投送炸药包等手段,爆破敌人工事,杀伤和震撼敌人,成效显著,被敌人称之为“飞雷”和“土飞机”。

15日下午3时许,我炮兵开始破坏射击。16时40分,我77团以营火力队(六Ο炮12门,重机枪12挺)改变火力准备规律,进行10分钟火力急袭,诱敌从掩蔽部进入野战工事内;接着再次实施炮火急袭,将敌大量杀伤于战壕。该团突击队(第3连)乘炮火烟幕跳出堑壕,以勇猛的动作,迅速突破敌前沿阵地,连续攻占地堡房屋,巩固了突破口。第1、2营同时投入战斗,1营主力爆破了敌封锁我突破口的大地堡后,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连续攻克地堡5个,并歼灭了村东北角集团工事守敌。2营投入战斗后,向正西方向发展。4连2排以小兵群连续冲击,火力、突击、爆破紧密结合,多次击退敌人反扑,连克5个地堡,将守敌割裂,协同1营占领了村西北角敌集团工事,而后与左邻第11纵队部队协同战斗,至18时30分,杨四麻子守敌大部被歼。此时,敌在我军猛烈攻击下,黄维率残部向西南方向突围。

15日19时,在中原野战军首长统一号令下,我全军向心合击,会攻双堆集。我旅76团、77团、78团3个团同时全面出击,我第76团主力迅速占领了敌兵团部所在地——大、小马家和敌飞机着陆场。第77团及76团一部占领了双堆集以东敌军炮兵阵地,缴获敌野炮、榴炮大部。敌双堆集之敌向四面分散突围逃命。至24时,黄维兵团被我军全部歼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

黄维兵团被全歼后,淮海战役转入以华东野战军主力围歼杜聿明集团的第3阶段作战。我中原野战军执行战役预备队之任务。我旅奉命集结于亳县西18里地区,以战备姿态进行整补,随时准备协同华东野战军歼灭杜聿明集团。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1月6日发起总攻击,经4昼夜激战,至10日全歼该敌。至此,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我军取得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决战的重大胜利。

关闭窗口
 
 
 
All Content Copyright  天津美术学院版权所有 津备05013602号-1 津教备0059号